构建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特点的“高水平规划治理”体系,妥善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步入下半场的时代命题。我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已经催生出了一大批超大城市、高密度城市,大多都面临着复杂的存量空间优化和高密度空间设计治理问题。人口、空间的高密度往往会带来拥堵、拥挤、环境品质下降等城市问题。然而,空间密度增加也会带来空间经济活力、功能多样性提高、增加土地混合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等促进城市良好发展的正向推力。那么,“密度”和“品质”之间是否意味着对立?人口、空间密度及承载力的合理阈值又如何确定?是否存在一条适合兼具高密度、高品质要求的超大城市存量空间的设计治理途径?都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开幕致辞
学术负责人:李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师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本次对话学术召集人李晨主任主持了会议,阐述了以“超大城市存量空间设计治理”为学术议题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整体步入存量规划时代,多数城市都面临建设用地紧约束,高质量发展的治理要求。需要认真总结增量规划时代城市设计对于城乡空间发展、环境品质塑造以及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回归到规划设计的核心价值,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功能修补、空间环境品质塑造的影响机制。在存量规划时代,亟待加强超大城市存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土地整备机制、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众多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次对话,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索超大城市存量空间的设计治理路径,围绕居民的生活需求,营造高品质城市空间,为促进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汇聚多方智慧。
主旨报告
品质•空间,面向存量的深圳“紧凑城市”规划实践
报告人:赵广英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主任规划师、高工
赵广英主任从紧凑城市的演变引入话题,阐明了紧凑城市实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为目标,以高密度、功能混合为特征的城市形态。深层解构紧凑城市的发展逻辑和驱动力,提出空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需求的矛盾是城市“紧凑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在市场驱动的逻辑下,城市紧凑化发展的驱动要素包括土地空间资源的硬约束、空间使用效率的要求、人口密度提高、空间密度提升、产业发展形态要求等方面。
通过分享留仙洞、香蜜湖、宝安地下空间、西丽枢纽、前海等城市设计的优秀案例,深入阐述了深圳对“紧凑城市”规划探索实践,寻求经济效益、土地空间集约利用、规模效应、空间与功能服务的组织效率、空间交往等方面设计诉求的平衡。他认为,面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高水平空间设计治理的要求,紧凑城市应该立足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分别从紧凑化、适度功能混合化及精细化空间设计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空间设计治理机制。
高密度山水之城的设计治理:重庆实践
报告人:杨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博士生导师、教授
杨震教授从重庆形貌与面临挑战、实践背景与案例响应、城市设计作为与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了高密度山水之城的设计治理问题。通过分析重庆近年的规划实践,揭示了重庆市城市设计重点的变化:一是开发强度增量提升的地标塑造;二是增量开发减容限高的形态管控;三是存量更新显山露水场所的营造;四是存量更新体系重构文化再生;五是棕地开发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六是区域谋划生态修复场景策划。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弹性、路径、内涵进行了深层解读和阐述,认为新时期的城市设计拓展探索空间,城市设计实践应该秉持理性思维,求真务实、坦诚应对,将优化城市基础结构、活化城市生命系统、强化城市进化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高密度带来城市要素的高汇聚和社会生态的高度耦合,城市设计实践应进一步维护多样化、差异性、异质并存等特征,助推城市内生性演进和多元协同发展。
大湾大城·大疏大密·蓝绿山海·和美家园
报告人:单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单樑院长首先介绍了深圳市极为紧约束的空间资源状况,展示了深圳市1980-2015年的陆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将深圳发展历程划分为“多点启动,连点成带—连带成面,快速扩张—存量升级,内涵提升”三个阶段。深圳市通过86版总规、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绿道网络建设等方式,不懈追求平衡兼顾密度与品质的目标,在紧凑中增加厚度,在效率中营造品质。
从大疏大密的维度,以品质与体验逻辑提出“紧凑度”概念,强调功能混合度引导、步行体验密度引导、建筑高度引导、区域建筑覆盖度引导及形态丰富度引导等方面。
从大湾大城·蓝绿山海维度,提出“魅力生态+亲自然生活”理念,以深圳“山海连城计划”概念城市设计为指引,探索公园城市的深圳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圳之道,通过“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将生境和市民进行有机连接,打造生态创新型城市吸引力。
在城市治理时代,需要强化统筹和协调的重要意义,构建多方共识和共实,各条块形成合力,促成空间资源的精准投入,形成最佳综合效益。
未来福田·都市进化 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存量空间顶层再设计与思考
报告人:陈书谦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工程师
陈书谦所长以深圳市福田区的顶层设计项目实践为例,阐述了对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存量空间设计的思考,将福田区的成功实践经验归纳为城市片区层面公共框架的长期构建和高密度空间设计的方法创新两大方面。福田区具备高毛容积率和高人口密度的关键指标,已呈现出大疏大密的整体格局+高强度开发的特征。
在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中,进行设计手段的创新,尝试应用大数据解读福田区工作生活现象,通过大数据的动态人群,分析高密度中心城区的活力特征。城市品质仍有短板之处,亟待率先转变城市营建逻辑,探索更高品质的密度实现方式,构建回归人尺度、公园连接度、站点舒适度、街区体验度和文化饱和度的方法路径。
对话环节 · 专家论点
对话主席:宋聚生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委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执行院长、教授
宋聚生教授就超大城市存量空间的高密度和高品质之争抛出了自身观点,提出全球的城市化步入新阶段以来,高密度和高品质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他认为应从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点、全球城市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城市生长逻辑。
首先,实现理念转变,城市发展价值导向要从过去以开发建设为主转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强化公共利益,要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通过城市更新逐步提升空间品质,不断完善公共空间的协调问题和公共设施的配给问题。最后,以认知促行动,重庆市2017年前后的开始转型之路,表明人的认知转化能够有效促进城市转型和减量发展。
特邀嘉宾:王世福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针对本次学术对话的参考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讨论,从超大城市的紧凑化趋势、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设计治理价值、城市发展道路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城市设计不反感高密度、紧凑度,城市一定是人口聚集的,但要以更冷静的思维去看待高密度与品质的矛盾,设计治理方面的推动更具价值。
第二、城市是为了人口规模大而存在,城市化进程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适度的人口密度也能够增强城市活力,培育地方传统文化。
第三、过度侧重空间品质的设计将会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超高层建筑会对人类心理学和生理学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微观上心理、生理状态的不安全。
第四、高密度城市空间具备两面性,高密度和规模具备比别的城市更多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优势,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其面临的风险更大,存在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方面的隐患。
第五、城市空间设计治理不仅是强调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更重要的是评估公共利益是否有增量。只有公共利益得到增量,所谓的“高品质”才有意义。
第六、深圳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和先行示范区,应加强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来加强软、硬件设施,努力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典范。这一点来说,深圳应该在空间设计领域探索更多的创新机制。
第七、中国的城市实践尚未产生本土的城市理论和具备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建设经验,而中国人的传统偏好是不抵触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的。
特邀嘉宾:张险峰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张险峰总工程师总结了过去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性不足之处,并对学术对话的议题进行了逐词剖析,肯定了本次学术对话的选题方向,并阐述了他对城市设计治理、紧凑化、高品质、城市设计价值等方面的理解。
第一,“治理”更偏向于社会学领域,本身来讲更多地是强调多中心的参与,包括政府、百姓、专家学者、社团以及企业,实际上是通过统筹、协调形成凝聚力,达成共识。
第二,城市设计价值体现在运用我们掌握的专业技能、方法手段等,在治理体系中发挥引领、促进或是框架性的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逻辑。
第三,紧凑化实质上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类型,主动式的紧凑化具有规划引领的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是成体系性的和良性开发的。而更多的城市紧凑化是被动式的,实际上是野蛮生长式和堆砌式形成的。
第四,城市空间设计要关注尺度的问题,不应该只探究宏观尺度,要加强微观空间分类治理,城市更新避免大拆大建,用绣花针工夫精准施策。
第五,高品质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完善“保底”和“提升”两个方面,“保底”要求加强城市的安全韧性,“提升”则需对健康化、舒适性、便利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关注。
第六,城市设计是理性工具和感性创造的结合,以城市设计的专业化视角和价值观来影响城市治理是一种价值标准,城市设计也可以从空间价值挖掘、促进公众参与、城市重塑等方面参与城市治理。
特邀嘉宾:闫志杰
香港华艺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总规划师、高工
闫志杰总规划师认为城市设计的特性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做衔接、规划、布局、设施和指标要求,另一个则是城市三维空间营造,实际上是重要的空间落实修正和衔接手段。城市设计在新时代下根本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具体表现为知识体系改变、全要素管控要求、遵循法理变化等方面。其次,闫志杰总规划师指出规划实际上与土地紧密结合,而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要着力构建面向规划实施的机制。关于治理方面,城市设计则应该按照设计层面的东西来落实。
特邀嘉宾:杨震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博士生导师、教授
杨震教授指出,土地逻辑背后实际上还有政治逻辑的加持,这两个方面是共振、互相配合的,政治推动经济,经济反向来影响政治。因而,完全利用政治的手段自上而下的推动,难以实现城市高品质提升和形成可持续性的经济开发模式。可以借鉴深圳城中村改造经验,强化政治和企业的共振,互相配合,形成可持续推进的机制。
特邀嘉宾:单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单樑院长阐述了深圳市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先行先试精神,表明未来深圳市将加强宜居家园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归属感。在治理方面,他认为治理与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因势利导,运用中医的理念,以“治”的方式来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其次,城市治理要坚持制度创新,创新是深圳在探索超大城市存量空间设计治理上的必由之路,勇于挑战旧的体系和规则,坚持与时俱进。最后,高品质空间营造需要把握住“度”,进入存量空间时代,要坚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